距离祖国75周年华诞还有2天每年的10月1日,中国各地都会举行升旗仪式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其中,天安门升国旗仪式分外受到关注,在标志着国家正式独立复兴的特殊日子里看着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已成为中国人民的习俗。 新中国成立之后,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决定,把阅兵列为国庆大典的一项重要内容。从1949年开国大典至1959年建国10周年,新中国每年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一次大规模的国庆阅兵,前后共举行了11次。1960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本着厉行节约、勤俭建国的方针,决定改革国庆典礼制度,实行“五年一小庆、十年一大庆,逢大庆举行阅兵。”1964年,国防部颁布的军队列条令中,首次出现阅兵条款。之后由于“文化大革命”及其他方面的原因,中国连续24年没有举行国庆阅兵。直到1981年,根据邓小平的提议,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恢复阅兵,并于1984年国庆35周年时,举行了恢复阅兵后第一次大型的国庆阅兵。此后,在1999年国庆50周年、2009年国庆60周年、2019年国庆70周年又分别举行了国庆阅兵。 群众游行从1949年开国大典至2009年,在天安门广场共举行了25次国庆庆典活动,其中群众游行25次。25次群众游行共组织了1100万人次,其中游行人数最多的一次组织了100万人,最少的一次组织了10万人;25次广场队伍,共组织了185万余人次,其中人数最多的一次组织了105000人,最少的一次组织了2万人;阅兵和群众游行时间,最长的一次6小时20分,最短的一次两个小时。 从1949年开国大典至2009年,在天安门广场共举行了25次国庆庆典活动,25次庆典活动,在天安门城楼主席台上检阅的,据不完全统计有8760余人次,其中检阅人数最多的一次1000余人,最少的一次100余人;在天安门城楼下各观礼台上观礼的共有368000余人次,其中人数最多的一次3万人,最少的一次7000人。 自1984年起,每年国庆,均以花坛装扮天安门广场。每年的花坛都以当年发展的新成果、新亮点作为设计主线,透过一个个花篮,能一窥国家和人民的大事喜事。1984年,天安门广场头一次出现花坛,当时仅以摆放花带、花堆的平面形式呈现,花色相对单调。1986年国庆节,名为“孔雀开屏,龙的传人”的花坛亮相天安门广场,这是首次尝试搭建立体花坛。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发展日新月异,国庆花坛也随之蝶变,2008年时,近10米的传统宫灯造型花坛现身天安门广场,造型逐渐凸显立体感、层次感。自2012年以来,天安门广场国庆花坛以“大花篮”为主基调,历经花篮、花果篮、“五谷丰登”大花篮、蔬果花篮等多重形式,层层递进、年年创新,折射新时代中国阔步新征程、人民生活欣欣向荣的图景。 国庆假期前后,全国各地常会举办国庆文艺晚会、国庆烟花晚会等类型国庆晚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也会主办国庆主题晚会。 每年国庆节来临之前,香港多个社区、界别、商会及福利机构都会举办国庆酒会及宴会,嘉宾们欢聚一堂,在欢乐祥和的气氛中同贺国庆,共话美好未来。澳门特区政府也会举行酒会,庆祝国庆。此外,中国驻外使领馆也多会举行招待会,庆祝国庆。 1949年12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发布《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规定国庆纪念日,放假二日,日期为十月一日、二日。1999年9月18日,国务院修订发布《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规定国庆节放假3天,日期为10月1日、2日、3日 ,并首次提出调整春节、劳动节、国庆节的相邻周末,形成3个连续7天的长假;同年10月1日,国庆开始实行7天的连续休假制度。首个“国庆黄金周”激发了群众的出游热情,有力拉动了内需,增加了财政收入。针对此情况,2000年,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发展假日旅游若干意见的通知》,提出建立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制度,由原国家旅游局牵头,会同原国家计委、原国家经贸委等11个部门共同组建“全国假日办”。全国假日办每年年底对第二年“黄金周”放假日期进行研究并提出意见,报国务院批准后,由国务院办公厅向全国公布。2007年12月14日,国务院修订发布《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延续国庆节放假3天的规定,日期为10月1日、2日、3日。2013年12月11日,国务院修订发布《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再次延续国庆节放假3天的规定,日期为10月1日、2日、3日。 中国每逢国庆佳节,各企事业单位都会挂起灯笼或横幅,用“欢度国庆”等标语来庆祝国庆;广场上则摆放着标语字样的盆景和氢气球,用欢乐的气氛来迎接国庆。 轮值会长:闫凯境、胡季强、阮鸿献、邱华伟、吴以芳(按轮值顺序排名) 联系电话:010-82050562,传真:010-82059450 电子邮件:csmi@selfmed.cn 网址:http://www.cnma.org.cn 协会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彩和坊路8号天创科技大厦2层214室(100080) |